「呼吸」的家 住得更健康
【中時電子報 】
龔善美/報導

人們購屋除了重視居住的舒適、保值的經濟效益外,其實,「健康」需求更是不容忽視的一環。因應時代潮流,「會呼吸的健康住宅」,將成為未來主流。

九二一大地震之後,民眾開始懂得注意建築結構安全,奠下購屋講求安全的基礎觀念,而歷經香港淘大花園SARS(新聞、網站)感染事件後,人們開始重視居屋的健康環境,應運而生的「健康住宅」方興未艾。



圖片:三星蔥

中國時報日前舉辦「會呼吸的健康住宅座談會」,邀請成功大學建築系江哲銘教授、台灣社區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醫學院教授謝瀛華醫師、昇陽建設協理曾令雄、消費者代表張月麗,共同討論健康住宅的新趨勢,座談會由醫藥保健版主編張翠芬主持。

住好屋 可讓身心健康愉快

理想住宅的定義,昇陽建設協理曾令雄指出,除了講究安全性、效率性、舒適性,健康更應納入考量。對民眾而言,買房子是攸關一輩子的重要決定,建築物的生命周期更長達30~50年,居住其中,對人的身心靈健康皆有影響,買到「好」屋,令居住者身體健康、心情愉快,除可使事業家庭有良性循環,具有長久的使用效能,自然也具備房地產增值要件,不論有形無形,經濟效益皆大。

買豪宅不如買「好」宅

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江哲銘表示,最初提及健康住宅概念,是從「病住宅」主軸下橫向拉出所謂「健康住宅」(health house)、「健康建築」(health building)觀念。根據醫學界提出的統計數據,每個人一生當中有90%在室內度過,因此,買「豪」宅不如買「好」宅,擁有健康住宅更為重要。所謂「好」宅該如何界定?他建議民眾不妨採取負面表列的方式來評估房子的附加價值,入住後負面效果越低、正面效益越高,像是健保卡始終維持A卡紀錄,不需要去看醫生,代表對健康的正面貢獻度越高,自然就越好。

江哲銘強調,「好」宅該重視的不在於材料是否進口、坪數是否最大,而是整體生活空間是否符合音、光、熱、氣、水等「科學風水」,即是否讓人感到舒適健康,能呼應人體五官、六識,不論是立即對健康影響的生物性要件如SARS、過敏疾患,或短期造成影響的化學性要件,如建材含致癌風險高的甲醛,或長期導致不良影響的物理性要件,如噪音、溫度、溼度等,都是選購「健康住宅」的必要考量。

健康住宅三概念

目前,國內高級住宅開始流行回歸最原始以陽光、空氣、水等為要件的「健康住宅」概念,業界引進國外健康住宅範例,推出「社區公共空間清淨計畫」三概念:

1.在公共空間加裝空氣過濾器,期望透過高效率過濾網讓一般粉塵、花粉、黴菌阻絕在外。

2.在住家加裝全熱交換器,室外空氣在進入室內前必須先透過全熱交換器的過濾,假設室內25度、室外32度,住戶不用開窗戶、開冷氣就可以讓空氣流通,進來的溫度適中,又可以節省電力。

3.在住宅公共空間噴灑奈米光觸媒,分解有機氣體,達到公共空間清淨效果。

為地球節省能源

除了個人生活健康的考量,江哲銘認為,推動「健康住宅」的背後,就是為地球節省能源,追求人類的永續生存。以「綠色設計」為訴求,省電、省能源,陽光充足、自然通風,運用高智慧低科技,如傻瓜相機般簡單易用的傻瓜式高科技的建築將是未來趨勢,到2010年整個營建體系也將有新一波的革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eenhouse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